首页 > 高考 > 正文

文渊阁大学士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

2023-04-26 20:50:04 | 学涂社



清朝的“大学士”都是几品官?保和殿 武英殿 文渊阁有什么区别?

在我国历史明清的历史上,我们不可避免的要谈及“内阁”与“大学士”这两种官职。一般情况下,我们所称之的“大学时”都要被冠以内阁大学士或是殿阁大学士。在清朝的时候流行的“中堂”指的就是大学士或是首辅大学士。

其实了解清史的人都知道,文官的最高品级就是大学士,但当上了大学士也并不意味着有很大的权力,大学士的编制是属于内阁的,我们都知道,自从雍正设立了军机处以后,内阁和议政处的实际权力已经被架空,也就是说,大学士只有身兼军机大臣,才算的上是权力中心的人物。

清朝相对于明朝在大学士这一岗位上做了很多变动。努尔哈赤时代,最高的权力机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。到了皇太极时,开始设立内三院(国史院、秘书院、弘文院),每院设大学士一名,著名的汉臣范文程就是清朝第一位汉人大学士。顺治十五年,改内三院为内阁,大学士的品级为正二品。直到雍正八年,大学士的品级才被定为正一品。

大学士之职都会在前面冠以殿阁之名,明朝时为四殿二阁。四殿者,即中极殿大学士(原为华盖殿),建极殿大学士(原为谨身殿),文华殿大学士,武英殿大学士。两阁者,即文渊阁大学士、东阁大学士。

清朝时称“中和殿大学士”、“保和殿大学士”、“文华殿大学士”、“武英殿大学士”、“文渊阁大学士”、“东阁大学士”。

乾隆年间,将“中和殿大学士”改为了“体仁阁大学士”,由此也就成为了三殿三阁。在殿阁大学士中,保和殿大学士最为尊贵,有清一代没有几个,比如雍正朝的鄂尔泰、张廷玉都是保和殿大学士,乾隆朝的傅恒也是保和殿大学士。自傅恒死后到清亡,再也没人获得过。

在六个殿阁大学士中,乾隆十三年裁撤中和殿之前,其地位顺序从高到低为:中和殿、保和殿、文华殿、武英殿、文渊阁、东阁。后来变成:保和殿、文华殿、武英殿、文渊阁、东阁、体仁阁。大学士的迁转也大多按从体仁阁至文华殿这样的顺序迁转。当然并不一定要从体仁阁开始作为起步。

大学士和其他官职不一样,并非一个萝卜一个坑,大学士一般都是有空缺的,不一定都要授满,清朝时最常见的情况就是满汉各二人,四个内阁大学士的情况最为常见。在大学士以下还有内阁协办大学士、内阁学士以及侍读学士。

雍正七年成立军机处以后,内阁的作用大为降低,但正式的诏书还是从内阁发出,臣下的正式奏章也递交内阁,所以在名义上,内阁仍然是清朝的宰相机构。

清朝的大学士有“卜相非翰林不与”之说,意思就是选拨宰辅、大学士,必须具备翰林资格。整个清代内阁大学士中汉人总共119人,其中翰林出身的101人,进士出身的只有17人,而唯一一个例外就是左宗棠,他是举人出身。可以说作为百官统率的内阁大学士几乎是被翰林垄断的。

清朝的文官荣誉在生前以位列三公、居内阁大学士为最高荣誉,死后以获得皇帝特批的谥号为最高哀荣。内阁大学士一般在死的时候,往往会获得以“文”字为谥的称号,其中以“文正”最高,依次为“文忠”、“文恭”、“文成”、“文端”、“文恪”“文襄”等。

古代大学士上面有什么官吗?不包括皇帝?

明清两代不设宰相,明朝成祖以后设内阁,入阁即拜相,凡入阁者一般都冠以某某殿(阁)大学士职衔,以示区别。

清朝在官僚体上承明制,但在雍正继位以后,设立军机处。入军机即为拜相,军机大臣的职务属于满清核心官员。所谓拜相只是俗称,在清朝并没有实际意义是上宰相。大学士也不一定入军机。更不是宰相。

清朝大学士,实际上就是皇帝的高级秘书官。比大学士低一级的协办大学士,从品级上讲,大学士为正一品。大学士不一定入军机,在雍正朝之前,担任大学士的首先就得是位高权重大臣。在满清一朝大学士为定个额六人。满汉各三人,除非皇帝罢免,大学士任职终身的,直到该人致仕退休。翁同龢虽然是状元出身,但一辈子都没等到大学士这个职衔。在满清大学士被称为“中和殿大学士”、“保和殿大学士”、“文华殿大学士”、“武英殿大学士”、“文渊阁大学士”、“东阁大学士”。

在乾隆年间改“中和殿大学士”为“体仁阁大学士”,成为“三殿三阁”。在满清时期,大学士必须兼任六部尚书,大学士是有高低之分的,从高到低分别是:保和殿、文华殿、武英殿、文渊阁、东阁、体仁阁。保和殿大学士就一个,就是乾隆一朝的傅恒,此后再无人担任。所以任文华殿大学士的就是首席大学士 了,和珅就曾经是文华殿大学士。比如李鸿章从光绪元年当文华殿大学士,一直当到光绪二十七年。有清一代第一人。因为名额限制,曾国藩那么大的名声也是一个武英殿大学士。也没有做上首席的文华殿大学士。这里要指出的是,在雍正设立军机处以后,大学士的权力就大幅度降低,更加是个荣誉性职称。

军机处是清朝雍正朝设立,从此以后就是满清最高权力中枢权力机关,但就实际权力也就是皇帝的秘书,在雍正十年(1732年),改称“办理军机处”。设军机大臣。而单独的大学士从此退出国家中枢机构就不再参与机要事务。最高职务就是领班军机大臣,和珅就担任过此职,而曾国藩,李鸿章一辈子也没有入值军机处。在乾隆朝就定下了一个规矩,宗室亲王不得担任领班军机大臣,但从慈禧上台以后,宗室奕䜣出任领班军机以后,宗室任领班军机成为惯例。

就实际权力而言,军机处有宰相之实而无宰相之名,内阁大学士有宰相之名而无宰相之实。只有既是大学士又是军机大臣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宰相。

比如和珅,和珅是首席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、和珅只是首席大学士,却不是首席军机大臣,阿桂是首席军机大臣,但阿桂的武英殿大学士头衔又比和珅的比文华殿低一级。这实际上就是乾隆制衡的手段,直到阿桂去世,和珅才得以出任首席军机同时兼首席大学士,而时间不过两年。

大学士也好,军机大臣也罢,这些职务都不是在宰相,比之唐宋的宰相不可同日而语。就是皇帝的高级幕僚和助手。实际权力并不大。

阁老相当于现在什么官

大学士 1: 官名。唐景龙二年(708)置修文馆(后改弦文馆、昭文馆)大学士,至德二年(757)置集贤院大学士,元和年间后,皆由宰相兼领。天宝二年(743)又曾置崇贤馆大学士,亦由宰相兼领,贞元四年(788)废。五代后梁曾置金銮殿大学士。宋初,沿唐制,宰相分兼昭文馆、集贤殿大学士,其后又置观文殿、贤政殿大学士,用以优礼前任宰执。明洪武十五年(1382),仿宋制,置华盖殿(后改中极殿)、武英殿、文华殿、文渊阁、东阁大学士,以辅太子,备顾问。明成祖选翰林官入直文渊阁,参预机务,称为内阁,有人渐升为大学士,但官阶仅五品。仁宗增置谨身殿(后改建极殿)大学士,后大学士常以三孤兼任尚书,地位尊崇,为皇帝起草诏令,批答奏章,虽无宰相之名,而有宰相实权,号称辅臣。清初,置内三院大学士,顺治十五年(1658),改内三院为内阁,置中和、保和、文华、武英诸殿与东阁、文渊阁大学士。嗣一度复内三院旧制。雍正九年(1731),置协办大学士,乾隆十三年(1748)定制,置大学士满汉各二人,官衔以保和、文华、武英三殿及体仁、文渊、东阁三阁为称,其中保和殿大学士不常置,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。清大学士官阶:三殿三阁(保和殿 武英殿 文渊殿 体仁阁 文渊阁 东阁)为正一品,协办大学士为从一品。为文臣最高级,名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,而清初有议政处制其权力,雍正年间置军机处后,其职权被取代,但军机大臣及内外官员之资望特重者仍授大学士,以示尊崇。

在清朝都是一品(从一品)

超品:亲王、郡王、贝勒、贝子、公(镇国公、辅国公、“外省”镇国公、“外省”辅国公)

宗室爵

和硕亲王、世子(亲王嫡子)、多罗郡王、长子(郡王嫡子)、多罗贝勒、固山贝子、镇国公、辅国公、不入八分镇国公、不入八分辅国公、一至三等镇国将军、一至三等辅国将军、一至三等奉国将军、奉恩将军共十四级,辅国公之前八等称入八分公,与之后的不入八分镇国公、不入八分辅国公等爵位不同。

除了清初受封的礼亲王代善、郑亲王济尔哈朗、睿亲王多尔衮、豫亲王多铎、肃亲王豪格、和硕承泽亲王硕塞、克勤郡王岳托,和顺承郡王勒克德浑、雍正时怡贤亲王、同治时恭亲王、光绪时醇亲王、庆亲王共十二个王可以世袭罔替外,其余宗亲世爵只能世袭。

公,分一至三等,超品

侯,分一等侯兼一云骑尉,及一至三等侯.超品;

伯,分一等伯兼一云骑尉,及一至三等伯,超品;

清代的公、侯、伯爵均分三等,地位都是在一品之上学涂社

唐景龙二年(708)置修文馆(后改弦文馆、昭文馆)大学士,至德二年(757)置集贤院大学士,元和年间后,皆由宰相兼领。天宝二年(743)又曾置崇贤馆大学士,亦由宰相兼领,贞元四年(788)废。五代后梁曾置金銮殿大学士。宋初,沿唐制,宰相分兼昭文馆、集贤殿大学士,其后又置观文殿、贤政殿大学士,用以优礼前任宰执。明洪武十五年(1382),仿宋制,置华盖殿(后改中极殿)、武英殿、文华殿、文渊阁、东阁大学士,以辅太子,备顾问。明成祖选翰林官入直文渊阁,参预机务,称为内阁,有人渐升为大学士,但官阶仅五品。仁宗增置谨身殿(后改建极殿)大学士,后大学士常以三孤兼任尚书,地位尊崇,为皇帝起草诏令,批答奏章,虽无宰相之名,而有宰相实权,号称辅臣。清初,置内三院大学士,顺治十五年(1658),改内三院为内阁,置中和、保和、文华、武英诸殿与东阁、文渊阁大学士。嗣一度复内三院旧制。雍正九年(1731),置协办大学士,乾隆十三年(1748)定制,置大学士满汉各二人,官衔以保和、文华、武英三殿及体仁、文渊、东阁三阁为称,其中保和殿大学士不常置,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。清大学士官阶:三殿三阁(保和殿 武英殿 文华殿 体仁阁 文渊阁 东阁)为正一品,协办大学士为从一品。为文臣最高级,名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,而清初有议政处制其权力,雍正年间置军机处后,其职权被取代,但军机大臣及内外官员之资望特重者仍授大学士,以示尊崇。

民国时期大学士相当现在的什么学历和官位呢?

阁老相当于现在总理。

阁老,指唐两省官中书舍人与门下侍中相呼。见《新唐书·百官志》:“(中书省)舍人六人,以久次者一人为阁老,判本省杂事。”

唐朝以中书舍人年资久者为阁老,掌管中书省事务,行使宰相权力。明清两朝称内阁大学士为阁老。明朝时是对台阁宰相之尊称。殿阁正官如文华殿大学士、武英殿大学士、文渊阁大学士、体仁阁大学士、东阁大学士,以上阁员均称为阁老。

阁老引证解释

指唐代对中书舍人中年资深久者及中书省、门下省长官的敬称。五代、 宋以后亦用为对宰相的称呼。 明清又用为对翰林中掌诰敕的学士的称呼。

唐 李肇《唐国史补》卷下:“两省(中书省、门下省)相呼为阁老,尚书丞郎、郎中相呼为曹长。”

《旧唐书·杨绾传》:“故事,舍人年深者谓之阁老,公廨杂科,归阁老者五之四。”

宋 郑文宝《南唐近事》:“一日诸阁老待漏朝堂,语及林泉之事。”

明 李贽《复焦弱侯书》:“ 赵文肃先生云:‘我这个嘴, 张子这个脸,也做了阁老,始信万事有前定。’”

清 赵翼《陔馀丛考·阁老》:“ 苏州有阁老坊 ,乃吴匏庵为学士时所建,则翰林之在文渊掌诰敕者,亦得称阁老矣。”

看清宫戏常听到的“大学士”,大学士到底是个什么官职?

民国时期没有大学士。

“大学士”起源于唐中宗时期,原职为协助皇帝批阅奏章,起草诏书等。据《春明退朝录》卷上载:

“唐制,宰相四人,首相为太清宫使,次三相皆带馆职,洪(弘)文馆大学士、监修国史、集贤殿大学士,以此为次序。”

明朝时期,明太祖朱元璋罢相,设立内阁,选任大学士充任内阁,后内阁大学士逐渐掌握宰相职权。

清朝时期,初沿用明制,设有中和殿、保和殿、文华殿、武英殿、文渊阁、东阁,凡四殿二阁。乾隆十三年(1748),省中和殿,增体仁阁,遂以三殿三阁为定制。

按实际权力和地位,一般从高至低的顺序是保和殿、文华殿、武英殿、文渊阁、体仁阁、东阁、协办,通常的晋升次序是协办—东阁—体仁阁—文渊阁—武英殿—文华殿—保和殿。大学士各设满汉二名,均为正一品。我们熟悉的保和殿大学士有索额图、张廷玉、鄂尔泰、傅恒等。

清朝先有康熙帝设“南方房”,后有雍正帝设“军机处”,总览国家军政大权,成为国家实质上的中枢权力机关,只听命于皇帝,是我国封建社会皇帝集权统治高峰的象征。

军机处设有领班军机大臣、军机大臣、军机章京等职,军机大臣从大学士、六部堂官等选任或军机章京升任。如首任军机大臣就是大学士张廷玉、蒋廷锡及怡亲王允祥。

乾隆朝宠臣和珅官至文华殿大学士、领班军机大臣,纪晓岚则在嘉庆十年才拜协办大学士,可见差距不小。

清朝政治制度和现今大不相同,领班军机大臣(保和殿大学士)约相当于现今国务院总理,军机大臣(协办大学士等)约相当于国务院副总理。

大学士一词始自唐朝,但广泛用于明、清两朝,一般是辅佐皇帝执政的内阁官职,也有协办大学士等职位,各个殿阁也有各自的大学士,放到现在,就相当于各中央行政单位的秘书长、办公室主任一职。

大学士在历朝历代中,大多不是正式的官职,而是贴职,也就是现在的兼任。朝中宰相或掌权大臣往往会兼任内阁或某个部门的大学士一职,用现在的话说,就毫比某副总理兼某办公室主任。当然,也有一些朝中官员会专职担任某殿阁的大学士,但那就属于是没有太大实权。

大学士一职位真正广泛应用于官场应该是在清朝,清朝时期设有三殿三阁大学士,“中和殿大学士”、“保和殿大学士”、“文华殿大学士”、“武英殿大学士”、“文渊阁大学士”、“东阁大学士”。在称呼时,大学士前面要加上殿阁的名称,就毫比某某部门办公室主任之前要加上某某部门一样。

从品级上讲,各部门大学士都是一样的,均为正一品衔,这在古代,已经是位极人臣的地位了,而且大多都是由首辅大臣或是朝中掌权的宰相兼任,例如清朝时期权倾一时的和珅,仅大学士的职位就担任着内阁首席大学士还兼任文华殿大学士、翰林院掌院学士等,可谓多个部门的大权一人独揽。

人们所熟知的清中期著名文人纪晓岚,当时也是礼部尚书、协办大学士,礼部尚书属于正职,而协办大学士就算是兼任。

所以,总体上讲,无论是作为正职还是贴职,大学士在古代封建王朝都是属于朝中大员才能担任的顶级职位。



免责声明:文章内容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。
与“文渊阁大学士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”相关推荐